11月26日上午,国务院江西丰城发电厂“11·24”冷却塔施工平台坍塌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组正式成立,在江西丰城市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安排部署调查工作。国务院安委办25日召开的全国安全生产工作紧急视频会议指出,从初步掌握的情况看,事故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压缩工期、突击生产、施工组织不到位、管理混乱等有关。
一场致使70余人死伤的惨烈事故,再一次让“压缩工期”这个严重违背工程建设规律的普遍现象成为了整个社会关注和讨论的焦点。有观点认为,这是利益在作祟——只有赶工期,才能在短时间内创造更多的利润;有人认为这是建设单位的问题,更是施工单位的问题,是他们违背了科学规律……
到底是谁缩短了工期,“各方都有责任”的答案有法不择众之嫌,更是不负责的回答。压缩工期者,必须找出一个最主要的头目来。当下而言,无论是交通、能源、电力、通讯等各个领域,还是具体到地方上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都是由一些大型企业控制,这些企业的运营管理体系中从来都不缺少某些权力的触角,一些官员不懂工程建设,拍脑袋的决策随时都会出来。压不压缩工期,也容易成为一些官员“一句话的事”。
在某些权力面前没有真正的“甲方”。在工程建设领域,建设单位是传说中的“甲方”,施工单位是传说中的“乙方”。但是,在真正的决策层,尤其是一些部门和单位分管该工程的某些官员面前,无论是建设单位还是施工单位,也包括监理、造价等单位,其实都是“乙方”。在无所约束的行政权力面前,在凡事都要把一些建设任务当成“头等大事”的态势面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以及监理等所有单位,都只能在倒排工期计划那里不断被虐。
多少年过去了,计划经济的影子仍然没有完全褪去。某些权力仍然是工程领域绕不过去的门槛。在工程建设领域,我们只是具备了招投标、监理等外在的形式,还没有真正有尊重建设规律的运行机制。如果说之前我们经常听到“十五年赶超英国”、“大干快上,跑步进入某某阶段”之类的口号现在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那么,与这些口号没有本质区别的“决战90天”、“百日大会战”、“封顶作战80天”之类的口号,也基本没有多少符合市场规律的事情。
某些权力在规划、在验收,一些领导要视察,出现不赶工期的现象是不可能的。在无所不能的权力面前,无论是干预工程,还是干预其他专业领域,都是比较常见的事情。这一切都说明,权力简政放权之路仍然任重道远,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件事仍然道路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