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安枪案为何让人如此恐惧

  • 作者:admin  点击:次 发布时间:2015-08-06 12:33

  • 庆安枪案发生以后,很多人都感叹这是一个欧亨利式结尾——随着当事者被一枪毙命,生前所有想做而无法实现的梦,全都实现了:家属已获政府补偿,三个孩子送福利院,八旬老母送了敬老院。

    但是,我却感到莫名恐惧:按照这个逻辑,警察会不会向我开枪?

    不妨回到事件源头:5月2日,黑龙江绥化的庆安车站,发生一起“男子火车站抛摔幼童、抢夺枪支,被铁路民警开枪击毙”的事件。一则官方简讯,相较于随后这几天整个中文互联网上的围观,实在太过轻飘了。

    现在看来,这起警员一枪击毙农民徐纯合的案件,绝非官方通报的那么简单,尤其是在网友并公布一段视频之后。所谓“与他人发生纠纷”,是徐纯合携家人乘车被阻,理由仅仅因为徐过去多次上访,登上了地方稳控黑名单,出行被监控,随时被防范。被拒绝登车的徐纯合阻拦其他人登车,导致自己一度被执勤警员控制。

    随后的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不得而知。目前从网友发布的部分视频中只能看到,警察拿警棍多次击打徐纯合,而身材矮小的徐只是躲闪,不敢还手的他甚至用手锤击售票机。据官方说法,在目前视频看不到的时间里,徐抢了警棍试图袭警,而且抛摔自己的孩子,警察是在负伤后坚持与“歹徒”搏斗,将其击毙的。

    在庆安当地政府不公布事发现场视频的情况下,官方的各种说法不可避免地遭遇信任危机。目前事件所反映出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警员使用警械、直至动用枪支的合理性与必要性。现行法律中对警察使用枪械的程序和情形,有一些笼统规定,结合本案来看,当地警方可能援引的情形或许是“暴力抗拒执法,暴力袭警”的条款。但在使用枪械之前,是否其他警械已经不足以制止“犯罪”,是否已经提前警告,是否有开枪却不致命的可能性,都大有疑问。

    在网上流传的民间视频证据中,农民徐纯合无论从身体状况,还是反击能力,都不具有极度的危险性特征。更何况,在击毙前,徐纯合曾经被警察制服,后续击打也徒有消极躲闪的动作。退一万步讲,即便徐基于自卫而还手,警员开枪是否有一枪毙命的充足理由?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警察用枪事件为公众所目睹,域外警方如何使用枪械的话题也反复在中国被讨论。在一个人命关天的议题面前,警权是否得到足够的羁束,应当被正视。同时,事发后能否有独立、权威的司法调查,同样决定了警察开枪权的赋予与边界。况且,事事都强调中国特殊性的某些论者,缘何瞬间转换角度开始主张与国际接轨了,同样耐人寻味。

    这一起枪案,是这些年来警权得不到有效监督的一个结果。在美观、洋气的火车站大楼之内,上演的,是一场日益局促的公民权利,与不断扩张的维稳公权之间的遭遇战。一具尸体,一枪毙命,农民徐纯合的身亡,貌似是这场遭遇战的一个结局,但却绝没有划上句号。

    事发已经几天,虽然现场视频被官方秘而不宣,但地方政府的维稳逻辑却没有一刻消停。第一时间,当地领导接见并看望涉事警员,将事件定调为“为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负伤情况下坚持与歹徒搏斗”的英雄壮举,而不顾司法机关已经启动的调查。

    同一时间,死者家属被“妥善安置”,老人被送往养老院,孩子送到福利院,患精神病的妻子被送去了精神病院,而这些都是农民徐纯合多年上访的主要诉求。一笔名不正言不顺的“救助款”到位,尸体被快速火化。作为麻烦制造者的上访钉子户徐纯合,永远闭上了嘴巴,长久的一个麻烦就此有了一个仓促且残酷的了结。

    网友的围观,可能无法确定无疑地撼动事件处理节奏,但“舆情次生灾害”却不可避免地发生——据南都即时报道,枪案发生后,第一时间前去慰问开枪民警的庆安县委常委、副县长董国生,日前被曝学历造假、妻子在政府部门吃空饷,当地纪委已介入调查。与庆安官场相关的人肉搜索,还在继续,这同样像极了一场仍在继续的反击。

    相对于车辆刮蹭、男司机该不该打女司机之类的纠纷与讨论,民权与警权的遭遇战,可能离公众的日常生活更远,但对公民权利与公共安危的影响却也更大。

    可以说,农民徐纯合在人世间的这最后一点时间,用残酷的方式给活着的人们展示了权利的生存状态。一个农民,哪怕他是上访者,买了票能不能顺利乘车,能不能不遭遇别样对待和人身侵犯?警察对警械的使用,是否能在法治的轨道中被监督、被审视?当惨剧发生,能不能不要那么着急定义一个“歹徒”?司法调查能不能公正客观进行,视频又能不能第一时间公布,畸形的维稳逻辑何时才能失效?普通公民能否确定无疑地免于恐惧?

    上面的问题,你确定你知道答案吗?如果不确定,我想,你会和我一样恐惧。

    (来源:凤凰评论)


  • QQ 咨询
  • 微信关注
  • 官方微博